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14:48:12

热门关注

    所在位置:首页 > 廉韵西青 > 正文

    “传承好家风 中秋共团圆”优秀家风家训展播

    发布时间:2022-09-10 11:05:04 来源:区纪委监委宣传部

    中秋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也是传承家规、家训、家风之时。

    全家人欢聚一堂,

    潜移默化中

    传承着长辈对晚辈的教诲、

    做人的道理、持家的门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正是千万个有着良好

    家训、家规、家风的小家庭,

    汇聚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延续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值此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小编从此前征集的家规家训、家风故事中精选5篇在此特作展示。

    我的家规家训

    讲述人:西青区文化馆 孟宪华

    有一种美是家规,那是开在家庭之上的信念、道德与追求之花;有一种家训高贵,良善,向上,让人勤劳,真诚,正直,知书,达礼,……它如阳光般照耀你,温暖你,精华你,成就你。

    一直,喜欢那种情怀。一个阳光明媚的女子坐拥一方庭院,种树种菊种粮食,相夫教子。梵音缭绕,捧一本书,“寡欲清心,乐道安贫,秉持善念,三省吾身。读书为本,常思祖训,志存高远,鱼跃龙门。谦虚谨慎,心宽体勤,勿贪名利,勿恃聪敏。养性宁神,砥砺德品,不慕浮华,返璞归真。”许孟氏家风修身篇在时光里嫣然,不贪图安逸享乐,不荒废时政,不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清政廉洁,识书知礼,理善解人意,勤劳持家;快乐悦目,向走过的老人致意,向走过的孩童问好,向问路的异乡人指明路途;依着沁满心扉的善良,不管岁月里的误解和伤害,只与真诚结伴而行,将正直重描重写,知书摇曳,达礼锦绣,婉转成四季的风情。

    时光的剪影中,我就是那个因贪玩迟归,说谎被父亲关进小黑屋的孩童。“你姓啥?”父亲问。“姓孟。”我答。

    “言必讲信。背孟氏家训处世篇!”我看着脸色铁青的父亲,似懂非懂地背起来:“帮贫济困,善远睦邻,九鼎之诺,义重千钧。择友当慎,损朋莫亲,益友之道,正直多闻。逆耳直陈,蜜口难真,察言观色,独善其身。言必讲信,图报知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我就是那个因被小朋友抢去糖纸而大声咒骂,被慈母罚站了半天不许动的小丫头 。 “你是孟子的后代,不埋怨,不后悔,不辱人,不生气,不揭短”。母亲告诉我。

    ‘’不是我的错,干嘛不许我骂?”我辩解。“不管怎样,骂人都是不对的。乖,我们有理讲理,骂人是不好的行为啊!”母亲谆谆善诱,希望幼小的我能懂,可我就是不听,以为得理不依不饶地哭骂不停。母亲没办法,便让我背家规。“正心诚意,怀仁存义,积德扬善,恪守孝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我知道一提到家规家训,我就不能不听不做,只好我哼哼唧唧地背着。“不是这个,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那个!”我只好边哭边重背一遍。

    小时经常犯错,父母总是按家规处罚,我总是想我为什么要姓孟,我曾天真地对父母说,我不姓孟好了,可随着不断长大,感到还是姓孟好。

    我已是个乖孩子,见面知道问好,客人进门让座倒水端茶,客人离开道声再见⋯⋯我就是那个扶老爷爷过马路,把自己的笔送给没带笔的同桌,自己喂兔子打草卖钱买书笔买画书买玩具,学习优异,拾金不昧⋯⋯受到老师父母表扬的小学生。

    流年的风匆匆吹过,多少往事渐行渐远,知天命的人了还是忘不了父亲对我说的话:做人就要正,堂堂正正;做人就要实,忠厚诚实守信用;做人就要真,认真正直坦荡开明;做人就要知,知书知礼知古今。干什么都要干好,要不就不要去干!还有大字不识的母亲对我说的,要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贤惠温柔,要正直守法,懂规矩讲道理,吃亏是福,行善行德才能受人尊重⋯⋯

    尽管世事沧桑,迷离多变,无论走过怎样的沉浮,不离不弃的都是相约一生的家风家训家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我们国家,每个人起步教育基本从“家训”开始,也就说家教开始的。家规是一个家庭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底蕴,它不同于现代教育中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贯穿人生始终的潜移默化的传承信念与追求。这是一个家族价值共识和道德的形成。

    良好的家规家训决定人的一生,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濡目染接受影响,按照良好的家规家训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

    优秀的家规家训并不是高深、玄奥,也不是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只不过是一些做人做事的简单常识。关键是怎样把这些简单的处世之道变成家庭成员的自觉行为。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丰子恺“重礼知礼”,对儿女进行教导,看似都是“小事”,其实对子女们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的确,好的家规家训能塑造出健康的人格行为,良好的习性,成就优秀的人生。反之,不好的家规家训往往导致一个人不良的生活作风,甚至走向歧途。家规家训,没有国界,却有好坏之分,这是不争的事实。

    家规家训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好莱坞女星塔图姆·奥尼尔曾因试图购买强效纯可卡因在纽约街头被捕。她的父亲、著名的花花公子赖安·奥尼尔、哥哥格里芬和同父异母弟弟雷蒙德全都有染毒的历史。可见家规家训中父母德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规家训是生命教育,也是文明的根脉。好的家规家训,在于发扬和传承。尊老爱幼,手足情深,夫妻和睦⋯⋯我时常牢记孟氏家规理家篇:“睦族敦亲,持家以仁,长幼有序,互助互尊。父慈子顺,兄友弟敦,夫妇相敬,乐享天伦。一线一针,思之艰辛,家兴于和,业精于勤,良言谆谆,诲语淳淳,传家淑德,垂宪儿孙。”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和认真践行。

    有人说,“好的家规家训是先辈留给子孙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寄托着对家族长运绵延、子孙兴旺发达的美好希冀,同时也是后代践行前人忠孝节义、高风淑德的重要路径。”是啊,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且流芳久远的名门望族无不重视家风家规家训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潘在家训里曾告诫与昭示后人“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父母也经常教育我,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好人做好事。《孟子·尽心上》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仰头不愧对苍天,俯首不愧对大地,反思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么他(她)就能心怀坦荡行走于人世。之所以能够坦荡,在于我们严于律己,正如孔子所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只有这样,才能行事不悖于礼义,即能“仰不愧于天”。而“俯不怍于人”则要求我们抱着一颗真诚的心与人交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而这一切都是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这些可以使我们坚守自我,不受外界的种种诱惑,从而不会迷失自我;良好的家风可以使我们受益终生,完善自我人格,升华自我思想;良好的家风可以使我们坚定不移,始终坚守内心那份纯真无邪⋯⋯ 

    家风好,是家庭之幸,社会之幸,国家之幸;家风不好,则是家庭之祸,使社会不安,国家不稳。我特别这种说法:“好家风家训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对家人,尤其是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这大概就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名言的最好诠释吧!


    家风化雨润心田

    讲述人:区纪委监委第六派驻纪检监察组干部赵凌帅

    “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由家组成,而家是国的细胞。《礼记》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风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内在因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今天就讲一讲发生在我家的家风小故事,以飨共勉。

    犹记得,在我咿呀学语的幼童时代,爷爷常常拿着绘有党旗标志的老画册指给我看,这是锤头,这是镰刀,而这面旗帜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闪烁的点滴记忆里,这个片段却历久弥新,时刻涌荡在心怀。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青人,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爷爷作为首尝“螃蟹”之人,带头承包了村里的一家化工厂。在他的带领下,化工厂创新管理制度、引进新设备、打通销售渠道,短短半年时间便扭亏为盈并持续创收。爷爷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打理着这家小厂,每日早出晚归、殚精竭虑,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投入进去。这家小厂也不负众望,经营的有声有色,在村周边也是小有名气。然而,多年后随着环保治理的逐渐深入,爷爷的小厂也被列入整治的名单。出人意料,爱厂如命的爷爷却是村里第一个签下拆迁协议的,抚摸着厂门口那两扇斑驳的大门,爷爷久久沉思驻留。后来我曾问过他是否想过拒绝,想过抵抗。但爷爷斩钉截铁地说,从未想过拒绝,从不想要违背,因为这是命令,因为这是责任,因为我是党员。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爷爷留下来的家风,他那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首创魄力和愿意为党奉献一切的无私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如今西青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万众一心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捷报频传,我想此刻已远在天边的爷爷也会欣慰的……

    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上小学那年,爸爸入党了……每天上班前,他总会把党徽佩戴在胸前,然后精神抖擞地冲我一笑,仿佛这枚小小的党徽能够迸发出无穷的动力。

    父亲19岁工作,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收入很低,但他却极其热爱这份工作。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这样,父亲勤勤恳恳坚守在那三尺讲台整整41年。早期村里的学校冬天没有暖气,父亲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带上柴火点燃我们俗称的“烟囱炉子”,等孩子们上课时屋里总是暖暖的。父亲教学也是有一套,淘气包、留级生在他的班里总能脱胎换骨,那是他用周六日、节假日为他们补课、与他们谈心换来的成果。在他悠长的半生岁月里,父亲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曾停歇,就连校领导想要提拔他升任行政管理层,他都不肯,硬是保持他坚持一线教学、矢志奋斗的不渝风格。

    爷爷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敢于迎接挑战、迎难而上,虽经曲折而不改初衷,靠的就是战胜一切苦难的无畏气概,而父亲身上折射的就是这奋进精神传承实践的缩影。如今我的父亲已经退休3年了,可是当疫情防控、小区值守、捐钱捐物时,依然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不论年龄多大的人见到他,总是会尊敬地称呼他一声“赵老师”……

    家风无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也摸不到,却渗透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成为纪检监察大家庭的一员。“与善者居,如入芝兰之室”。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群无私奉献的党员先锋:是她,天命之年临危受命,坚守在执纪监督一线无私无畏,以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擦亮日常监督的盾牌;是他,退伍转业,掩藏昔日的光辉,在崭新的岗位上重新起步,以纪检监察战线的排头兵立党报国;是他,即将面临退休,却依然一心扑在工作上,无论是外围取证,还是找证人谈话、取笔录都能看到他穿梭忙碌着。在党旗的照耀下,他们的身上,时时镌刻着服务为民热情,处处彰显着务实清廉的赤诚,这些都流露出一种纪检监察人的品德,那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家风的传承经历许多人的呵护和打磨,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地积淀,温润坚定持之以恒,逐渐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沐浴着小家、大家优良的家风,我逐渐成长、成熟,也变得担当果敢。家风如滴灌我心田的一股清泉,在慢慢品鉴中也得到了自我升华。时常,我会举着绘有党旗标志的画册,给少不更事的儿子讲解:宝宝,你看,这是锤头,这是镰刀,而这面旗帜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要爱她,像爱妈妈一样……

    祖辈的故事助我成长

    讲述人:检察院 张鑫慧

    从小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军人家族中。父亲、爷爷、外公、外婆、伯父、堂哥和嫂子均曾是或正是人民军队的一员,这也使得我从小的成长历程与许多同龄朋友们相比,大有不同。当“别人家的孩子”听着爸妈讲述的故事,读着一篇篇童话时,我聆听的却是父亲和其他亲人们讲述的军事知识和家族历史,阅读得最多的也是军事史、著名战例、兵法谋略和军事类文学。

    父亲和其他亲人们总是再三告诫我,无论面对着何等优越的环境,也绝不能贪图享受,绝不能有安于小日子、不愿拼搏的想法,更不能有“嫁个好人家就行”的依赖心理。因为,就像军人打硬仗靠的是过硬的战斗力与指挥能力一样,任何事业的成功,归根到底靠的是出众的素质与积极进取的志向,而这些本领必须凭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努力拼搏,方能获得。

    在我的家族中,自从我年幼时,便一直有两位老人成为就在我身边的、为人做事清正的榜样。他们就是外婆和两年前故去的外公。两位老人家原本都是富裕人家的儿女,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故乡时生活殷实舒适。然而,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挥别了家乡的亲人,加入人民军队,踏上了南征北战和投身国家建设的道路。后来,谈起二老的这段往事,父母总是感慨地说,两位老人家为了保家卫国,放着富裕的日子都不过了,与他们相比,我们还贪求什么?是的,与我年迈的祖辈相比,还有什么贪求呢?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讲述人:李七庄街道纪工委程子倞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与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一位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我学习的一条家规。

    记忆中较为深刻的是,小时候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吃饭,吃完饭结账时店员失误多找了我几元钱。回家后我高兴地告诉父亲,父亲十分生气,要求我把钱还回去,并教育我做人要清清白白、诚实守信,不能贪图小便宜,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凡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违背道德的事情坚决不做,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拿。母亲则亲身教会我,做人要与人为善,小到日常生活中捡起一片垃圾,主动帮助老人、救济弱者,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社会上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我已步入社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父母的教诲我仍然铭记于心。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做善恶分明的“明白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严格区分善与恶,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准则要求自己。

    家风是无声的力量,是无言的教育。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从而规范着每一个人的行为,为社会带来一片和谐与温馨。

    颜氏家训

    作者:西营门街文瑞家园幼儿园 王卓群